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试析柴可夫斯基《波兰舞曲》的曲式结构及排演要点

摘 要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配器关系及乐队排练等角度对柴科夫斯基的《波兰舞曲》进行刨析及总结。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波罗乃兹;曲式;指挥

引 言

柴科夫斯基的《波兰舞曲》也称作《波罗乃兹舞曲》“Polonaise”,是三幕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第三幕的选段,编号No.19。创作于1877~1878年,脚本取材自普希金的同名诗体小说。这是一段气势辉煌、气宇轩昂的管弦乐作品。旋律优美激烈,配器繁华而色彩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真挚感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该曲庄严大气、激情热烈,再现了19世纪俄国贵族奢华的交际舞会。

本人将以资料文献为基础,个人经验为前提,从作曲理论及实际指挥这两大角度对该曲进行刨析、解读。目的是让音乐爱好者及指挥研究者对该曲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以便解决该曲目在理论研究上的探索及指挥者在实际排练中所产生的问题。

一、柴可夫斯基生平及作品种类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l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曲调优美,富有情感,反映了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美好渴望与情感的真挚期盼;作品风格充满了激烈的戏剧对比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以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出名),十部歌剧(以《叶普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出名),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管弦乐作品《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钢琴套曲《四季》以及大量声乐器乐曲。

二、《波兰舞曲》简介及由来

波兰舞曲又称波罗乃兹(Polonaise)波兰语:polonez,chodzony,是一种三拍子,速度偏慢的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的波兰的民间舞蹈。最初是人们在乡村举行婚礼、欢庆活动时跳的舞蹈,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逐渐在波兰的上流社会开始流行,成为有教养的乡村绅士们喜爱的舞曲,波兰舞曲和玛祖卡(波兰乡村舞曲)略有不同,虽然都是以三拍子为主的舞蹈形式,但“玛祖卡”是特点鲜明的民族民间舞蹈,重音常在第二和第三拍上。而“波罗乃兹”具有辉煌,高级的贵族气息,是整齐、且重音在第一拍的舞曲。当波罗乃兹流入波兰宫廷中,就逐渐演变成器乐曲形式,并呈现出威严庄重的面貌,“波罗乃兹”的一大特征就是辉煌、持续的节奏与音乐情绪,还有其独有的波兰民族风味。在当时,波兰宫廷贵族衣着华丽,成双成对,在波兰舞曲的伴奏下以庄重、稍慢的步伐进入宫邸大厅,这就成为舞会的开始。波兰舞曲的典型伴奏节奏为(图Ⅰ-1):

8b82b9014a90f603b6a4e94c3912b31bb051eda1

Ⅰ-1

波兰舞曲通常是三段体或回旋曲式,柴可夫斯基写的此曲就为复三部曲式。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熟练、丰富的配器手段体现出他对设计舞曲音乐的感悟,作品展现出波兰贵族们高贵庄重的舞步姿态和作曲家热烈细腻的情感世界,充分体现出俄罗斯音乐弘大、华丽、抒情、浪漫的鲜明特征,实现了作曲技术和音乐理念在“波罗乃兹”这种音乐形式中的完美结合。JS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等众多作曲家都曾应用这种舞曲形式。

三、作品分析与排演要点解析

纵观全曲,整体的结构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起自G自然大调。

引子

首部之前有14个小节的引子,作曲家标述为“中板,波兰的速度”。最先由两把小号嘹亮的奏出属音持续的“波罗乃兹”节奏,与之呼应的即是乐队齐奏fortssimo的属和弦。整体的力度与速度都由此定格,在前六小节乐队齐奏时,作为指挥一定要注意两个要点:小号三连音时值的把控与乐队整体和弦的干净统一。紧接着是弦乐以卡农形式出现的动机式节奏型(图Ⅰ-2),该节奏贯穿了整部乐曲,指挥者须要求所有弦乐演奏员在该处用中弓至上半弓之间演奏,否则整体音响会混沌不堪又失去力度。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2

引子还需要注意结尾连接处(图Ⅰ-3):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3

因该处只有一提琴声部,后面紧接着是辉煌的首部主题,所以必须要求一提琴演奏员在连续快速震音的同时保持住力度,可以渐强做不够,但一定不能有减弱!

2.首部

首部为再现性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结构完整、调性清晰。(图Ⅰ-4)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4

主题A乐段采用乐队齐奏,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Ⅰ.长笛、单簧管、第一、二小提琴为主的旋律声部,Ⅱ.双簧管、大管、所有铜管、中提琴、大提琴为主的和声支撑声部,Ⅲ.定音鼓和低音提琴为主的低音节奏声部(也可归于Ⅱ中)。在乐队排练中,对于这类混响大的段落,一定要细抠每个声部的音准,往往力度强的乐段错音会听得更明显!另外需要注意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之间的装饰音(图Ⅰ-5)和乐句结尾离调处弦乐的三连音上行音阶(图Ⅰ-6),由于时值短,速度快,所以必须要求演奏员能够精准的演奏。整个乐段慷锵有力,欢快而富有激情,结束落在属和弦上进入对比B乐段。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5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6

B乐段采用老动机音型但有新对比旋律,调性也过度到G和声大调,乐段为非对称性布局,既是新素材的引入又为主题乐段作了铺垫和过渡。在B乐段中乐队被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旋律和补充声部,在此要注意圆号、小号声部的后半拍三连音(图Ⅰ-7),需提早给圆号以预示,以免出现圆号发声滞后的情况。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7

再现的A1乐段配器、力度都与之前变化不大,只是在乐句划分上变的更加连贯,整个乐段一气呵成,通过模进等手法持续推动音乐的发展,达到情绪高潮处完满终止结束首部。

3.中部

中部为移调中段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配器简化、伴奏织体改变、整体音响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图Ⅰ-8)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8

C段为平行双句体乐段,调性为下属方向的C自然大调。相比于首部的喧嚣,中部去掉了铜管组,减弱力度的同时也把人们带入到了舒缓温暖的氛围中。此片段中木管组担任旋律声部、圆号和低音弦乐为和声支撑声部、高音弦乐组为新型的伴奏声部,划分非常明确。但弦乐伴奏声部不仅要精确卡入不同的后半拍中,还要尽量靠指板演奏,以营造微弱、轻巧的音响效果(图Ⅰ-9)。另需注意标有反复记号的段落在指挥处理上前后一定要有力度层面的区别,这首曲目可以在第二遍反复时旋律声部做Pianissimo的处理。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Ⅰ-9

D段的主题动机都由C乐段的微小变化而来,不同的是调性回到了主调的关系小调,旋律声部从木管高音乐器转接到大管、大提琴两个低音声部,此时木管其余声部都为休止,整体的音响与C段相比更为低沉、单薄。指挥排练时须要求大提琴演奏员演奏旋律时将弓子用完,才能使旋律更加悠长,清晰明朗(图Ⅱ-1)。之后回到C大调完全重复C段落没有任何变化,完满终止进入连接段。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Ⅱ-1

连接段通过两次的乐队整体模进,由e和声小调转到A自然大调。伴随着弦乐组的转接、木管组的自由模仿卡农,铜管组再次出现并逐渐渐强推动乐曲又再次回到了热烈欢快又雍容华贵的舞会现场。(图Ⅱ-2)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Ⅱ-2

4.再现部

再现部回到G自然大调,整体的结构布局和首部区别不大。A3乐段也像之前一样更加连贯冗长,从主题发展到分裂到模进,柴可夫斯基誓要将乐队的激情充分激发出来,这部舞曲也在此段落进行到了前无绝有的三个forte的力度,最终在木管、铜管、定音鼓、弦乐的全体努力下,慷慨激昂的停在主和弦以结束整首乐曲,盛大繁华的舞会也就此休告终止。另需强调当我们遇见三部结构的曲式,一定要明确再现部与首部速度、力度的统一!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旋律见长,基调都以民歌和舞蹈做基础,所以他的音乐既有俄罗斯浓烈的民间特色又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往往能深入内心。

《波兰舞曲》具有典型的“柴氏”风格,旋律优美、音响宏大,极具浪漫主义表现风格。整首作品和声功能并不复杂,曲式结构清晰简洁、乐器的选用也恰到好处,就像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一样:他能用最简易的手法创作出最感人的乐曲。该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铜管组和弦乐组的乐器:圆号和长号基本都是在中、高音区演奏,高音弦乐器有大量的“波罗乃兹”节奏及加花变奏的装饰音,基本是从头到尾马不停蹄的运弓。而且乐曲的四分之三都是乐队齐奏,力度与速度并驾齐驱,这对于演奏者本人也是极度的消耗,非常考验乐团的功底,所以在训练乐团时要注意在乐段连接处、速度变化处、转调过渡处单独加以练习。希望通过此篇论述可以帮助更多人去进一步了解《波兰舞曲》,爱上“柴氏”音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