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后四十回究竟写得如何?

——《红楼梦破解与鉴赏》作者交流(六)

读者:方老师,据介绍您这书对后四十回的鉴赏达40万字,创了纪录。您怎么评价续作?

方沪鸣:花了40万字,是因为迄今为止,它只遭到谴责和讨伐,却从来没有被完整的认、真的鉴赏过。而我与续作也是有缘,我发表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奇光异彩》,那还是1987年,还获得《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读者:啊,1987年,我还没出生呢。(笑)

方:评价续作,我非常钦佩俞平伯先生晚年说的:“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大家知道俞先生是讨伐后四十回的始作俑者,讨伐了一辈子。但最后,他把自己彻底否定!这种为艺术、为学术而牺牲自我的高风亮节,震撼人心,永留青史。我认为,续作已然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论,只能评价它的艺术高低,而不是它算不算、是不是红楼梦。

读者: 您对续作很看好。

方: 不是我看好它,而是它的地位已经不可变更。对后四十回,借用林语堂先生《平心论高鹗》书名,该“平心论续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续作者有没有创作的自由?人们之所以大力抨击续作,因为它确实违背了曹公“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预设。许多评论说,这是糟蹋,是毁掉红楼梦。我以为俞平伯先生“保全、有功”四个字是最佳定论。由“平心”出发,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曹公的设计非常独特和彻底,甚至可以说有些极端:贾府等四大家族全部毁灭;书中几十号可爱人物一概薄命、悲惨;整个氛围有如末世。自然,曹公有权这么设计,但我们也要明白历史背景:曹家败亡的时代、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那一百多年国泰民安,人口和经济总量都是翻倍增长的,我国的GDP是世界超级第一。因而,续作让贾府获得赦免、“兰桂齐芳”,并不违背时代背景。历史上被罢官者后来又被起复,也是一种常态,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名人,大多都有这种经历。因此续作者让贾府复活,并非不合历史,不合逻辑。何况续作写的依然是悲剧,没人看完红楼梦说这不是悲剧,不觉得怅惘。

读者: 这倒是的。如何“平心论续作”,还是请您举几个例子。

方: 从大的方面说,续作的总体艺术水准不如原作。人物的生动性,情节的合理性,小说的趣味性,语言的艺术性都差了一截。比如续作中的探春、湘云等,都没有什么血肉,干巴巴的;有些情节相当庸俗,如大观园中闹鬼、赵姨娘中邪、妙玉走火入魔等等;趣味性特别差的是贾政补放粮道,写的还不如《官场现形记》;至于语言,第81回就糟糕的很,是典型代表。

不过续作的总体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不然清代的读者怎么都没看出它是续作?读者怎么会津津有味地读到最后?怎么会从清代至今,其他无数种“续作”,都灰飞烟灭;独有它,哪怕在一片声讨的时代,依然不可动摇?

读者:您说说,续作有哪些精彩的部分?

方:首先要明白,长篇巨制容易“高开低走”。四大名著中三国、水浒、西游全都虎头蛇尾。红楼梦创作的“难度系数”至少翻倍,放眼全球,只有《源氏物语》和《追忆似水年华》等极少几部可以仿佛。曹雪芹自己都无法完成,续作者更是难于登天。但后四十回非常成功。首先,续作的林黛玉赢得无数眼泪和称赞,黛玉焚稿、临终等场面成为名场面,黛玉的粉丝量至今绝对第一。不过我想说,续作写黛玉其实只有两个方面:忧心和绝望。这种写法比原作简单,写作难度较小,但特别容易赢得普通读者。就艺术性说,我个人认为最杰出的是96回,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订亲的消息后,去责问宝玉。按理说宝玉已经订亲,黛玉是不能再见他的;何况黛玉绝望悲愤,怎肯再见宝玉?续作者很高明,设计黛玉迷糊了。紫鹃问:“姑娘哪里去?”黛玉顺口应道:“我问问宝玉去!”说完提脚就走。“我问问宝玉去!”写出黛玉既迷糊又清醒、既绝望又挣扎的混沌心态。她表层的心理框架已经坍塌,她模糊了,但心底还有一丝清醒;她深知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但毕竟不甘心啊!她本意是去责问,但见了宝玉,两个神志迷糊的人对瞅着嘻嘻的傻笑。突然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这样的场景绝对是神来之笔,续作者构思得太神奇了,让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合理地呈现了;宝玉黛玉的对话,则可以媲美57回宝玉指着摆设船乱叫:“那不是接他们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此处的艺术设计太妙,三言两语说不清,我在书中有详细鉴赏。

读者:噢,这里我们倒没怎么注意,回去再好好读读。描写黛玉的精彩片段还有哪些?

方:刚才说了,黛玉临终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是真正的绝笔,这个形象、这句话语,永远停格在我们心中。黛玉早已奄奄一息,哪来力气“直声叫道”?妙就妙在这里,大家细细体味。另外,“病潇湘痴魂惊恶梦”,许多人说这梦不符合黛玉形象,把黛玉写庸俗了。我则认为它映射出了黛玉的底层心理:对前途极其担忧,对宝玉、贾母都有些疑心。前面说过黛玉已经到了婚嫁年龄,但贾母从来没有一句实在话,叫黛玉如何不疑心?续作对黛玉、宝玉、贾母这些核心人物的关系把握非常准确。

读者:那么续作对宝玉、宝钗的描写怎么样?

方:对宝玉,直到他婚前续作都没什么大动作,只是顺着原作写。但婚后的宝玉写的极其出色。宝玉虽然对黛玉深感悲痛,但是他又不愿得罪宝钗。续作基于宝玉与宝钗也算青梅竹马,两人关系一向亲密,因而描写婚后不久宝玉对宝钗十分依恋,直到一步三回头,惹得凤姐和贾母都笑话。这样描写既符合两人性格,也符合曹雪芹“齐眉举案”的预设。

续作者的大动作是后面让宝玉参加科考,这与原作差异较大。不过续作也写出某种必然性,即贾政强迫宝玉去考试。想想,除此之外,贾政能让宝玉做什么呢?作为父亲,他能让宝玉浑浑噩噩吗?同时,宝钗也日夜督促宝玉读书,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抚养。宝玉听后一声长叹,说只要考得功名便可对得起父母,那么就考一个吧。他是把功名作为筹码,来交换他的舍家而去。这样的构思既符合宝玉呆独的性格,又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将作品推向悲剧,让小说结束在无限苍凉中。

当然,这种交换只是表层托辞,真正令宝玉心碎的,是抄家后整个家族死气沉沉的氛围,是周围姐妹死的死散的散,尤其是黛玉的含恨而逝;以及宝玉再也看不到人生的美好和希望。续作对头号主人翁的刻画相当成功。(待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