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陈平 冯瑞雪 夏龙旭 李元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被摆在突出位置,对带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2025年7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牧野密钥”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村镇发展为依托、以企业实践为样本,开启了一场聚焦产业兴农的实践调研。一周的时光里,我们带着食品专业的视角,在市场脉动、村镇变迁与企业创新中,探寻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市场调研:触摸消费需求的温度
实践中,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市场终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肉制品消费习惯市场调研。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中,我们细致询问他们对腊肉等传统肉制品的购买习惯,以及对预制菜这类新兴产品的接受程度,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00份。一张张问卷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对便捷饮食的新需求,更为产业对接市场需求提供了新方向,为探索产业兴农的市场路径提供了鲜活依据。
村镇调研: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
带着市场调研的思考,我们走进与牧原集团深度合作的余关镇大花岭村及周边村镇。在村镇的走访中,“联农带农富农”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写在村民笑脸上的真实变化。走进脱贫户家中,村民向我们细数着日子的改善:从前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如今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租金,再加上国家帮扶与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翻了几番,勤劳致富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和村干部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反哺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从河堤修缮到文化广场建设,从村小学设施改善到老人医疗费用分担,企业反哺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牧原体量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当地年轻人也带着技术和想法回到家乡,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价值。通过量化分析村集体、脱贫户、产业工人群体的收益数据,清晰的收益模型印证了“企业+村镇+农户”模式的生命力。这一刻我们懂得,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而政企民的同心协力,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纽带。
牧原集团:探寻产业创新的“密码”
最后,我们深入牧原集团,先后探访内乡牧原农牧装备产业园、内乡牧原综合体及内乡牧原肉食屠宰场,解码企业用创新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的发展密码。在农牧装备产业园,我们真切感受到“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的实力——2024年牧原出栏生猪占全国总量的1/10,内乡县生猪相关产业年产值超330亿元。无针注射器、咳嗽管家等设备的应用,让养殖更精准高效;物联网平台汇总数据实现科学管理;智能洗消系统、粪污处理再利用及光伏发电等环保技术,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走进内乡牧原综合体,智能化与绿色发展的成效扑面而来。项目一期投产的21栋楼房猪舍,占地更少却能实现年出栏10万头;废气创新利用自研“水墙”吸收,粪污处理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完美诠释了种养循环的绿色理念。屠宰场直观展现着全链条把控的严谨——所有宰杀生猪均来自自主养殖场,从源头保障安全;使用先进设备,年宰杀量高达两百万头;在其技术创新方面,二氧化碳致晕技术保障动物福利,自动开膛机械臂减少内脏损伤;猪血、猪皮等副产品充分利用,是高值化利用典范;产品销售渠道更是覆盖超市、食品加工企业等客户,精准匹配多样需求。企业负责人那句“家乡养育了我们,回报乡村是责任”,更让我们看到其继续深入探索新能源、生命健康药物等产业的深层动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反哺乡梓。
一周的实践虽短,却让我们收获满满、感触至深。在实践成果方面,我们基于市场调研收集到的问卷,整理分析得到了《肉制品消费偏好调研分析报告》;基于对脱贫户、村干部等群体的深度访谈,初步构建起《联农带农案例库》,量化呈现不同群体的收益构成;每日记录的实践日志,详细收录了产业链观察、访谈要点与思考感悟,成为实践珍贵的一手资料。
这些成果让我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从市场需求到村镇实践,再到企业创新,三者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如内乡县的实践所印证的,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在政企民的同心聚力。作为食品专业的学子,我们愈发坚定,专业知识必须扎根实践土壤,才能生长出解决问题的智慧。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实践数据的分析,完善调研成果,把发现的经验与问题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用所学所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