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启信宝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洞察报告》,广东江苏领跑全国

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大年”如期而至。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动力电池8年期限的“退役潮”加速来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正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启信宝专注于商业查询领域,基于20个维度328项指标评估体系,通过商业查询技术识别实际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发布了《启信宝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洞察报告》。

行业洗牌加速,白名单企业占比不足1.5%

启信宝数据显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存续数量超万家,但截至目前,工信部累计公告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仅148家,占比不足1.5%。这一数据揭示了行业准入门槛的严苛性。新版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技术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如冶炼过程锂回收率从85%提升至90%,新增破碎分离后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等标准。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佐证了这一趋势:行业先进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达90%以上,而落后企业仅能维持在70%~80%。这种技术差距导致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部分企业因技术短板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广东模式:市场化整合驱动全产业链闭环

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广东省以1109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比10.3%。其核心优势在于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通过“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闭环链条,构建了以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车企,以及邦普循环、光华科技等回收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佛山为核心的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基地集群,已形成覆盖珠三角新能源车密集区域的产业布局。启信宝数据显示,佛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多达102家,惠州、肇庆分别拥有60家、22家相关企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佛山、肇庆等地打造为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培育全球领先的回收技术企业。

江苏标准:政策引领技术革新,构建零碳产业链

江苏省以844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占比7.8%。其发展路径以政策规范和技术研发为核心。2023年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环保技术规范》是全国首个省级动力电池回收环保专项技术规范,对标欧盟《新电池法》环保标准,推动省内形成“回收-再生-再制造”零碳产业链。

在技术研发方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主导的干法冶金、生物浸出技术,将能耗降低30%以上。苏锡常走廊通过“常州造电池、无锡再生材料、苏州管回收”的分工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再生的高效闭环。其中,苏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达166家,常州则以23家电池生产相关企业位居省内第一。

广东与江苏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差异化范本。广东模式以市场化整合驱动全产业链闭环,江苏标准则以政策引领技术革新。两者共同印证了“因地制宜、政企联动”的重要性。例如,广东依托头部企业构建闭环产业链,而江苏则通过政策规范+技术研发打造高标准回收体系。

随着动力电池“城市矿山”价值释放,行业将加速向头部集中。启信宝将继续深耕商业查询技术,洞察产业发展态势,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