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浙江打造乡村振兴智库“最强大脑”——浙大新农院携手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共建乡村振兴协同中心

2025年10月8日下午,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政策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此次合作标志着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从单一项目向系统性变革的跨越,将为全国校地协同实践树立标杆。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景权院士、党委书记兼副站长王建军、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院长莫问剑、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严力蛟、执行理事长单位天尚集团董事长鲍力等代表参加。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邵晨曲、省政府办公厅原纪检组组长马万里、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巡视员陆元林、省人大监察与司法委员会原副主任戴震华等老骥乡村振兴服务团作为特邀嘉宾见证签约仪式。

千万工程引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签约仪式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邵晨曲深度解读浙江省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发展历程。他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也需要政策实践的支撑;既需要高校智库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在“千村组团”、“万村共富”的新阶段,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农业研究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和成熟的“1+1+N”推广模式;而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则深耕政策研究、资源整合与实践推广,在政府衔接、模式落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两院的签约,正是两大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战略选择——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纽带,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的“浙大样板”和共同富裕的“浙江路径”。

喻景权院士指出,千万工程、共富示范区的打造是两院合作的重要背景,因此两院合作需强强联合,把握战略,抓好时代意义——聚焦共同富裕,探索乡村运营的浙江模式,联合开展政策设计和实践探索;聚焦科技创新,将浙大1+1+N的农技推广模式发展壮大,切实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聚焦年轻群体,共同谱写新农村建设。

构建“三链融合”协同创新框架

据介绍,双方合作将聚焦资源协同共享与重点领域突破,通过新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治理链深度融合:

1、资源协同:打通技术与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资源共享:浙大的农技专家库与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的政策研究专家将实现双向流动,通过“人才共聘”打破壁垒。

示范基地共建:整合浙大的试验站、数字农业系统与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的政府合作网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板。

成果联合发布:共同编制《乡村振兴发展年度报告》《乡村运营白皮书》,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项目牵引:以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技术落地攻坚:大力推动农业技术落地,例如智能农机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等。

人才培育创新:共建“乡村CEO学院”,依托浙大现有的培育模型,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带头人。

课题联合攻关:重点推进乡村运营体系标准化、文旅共富体建设等五大课题,力争形成省级以上重大成果。

3、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生态

成立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合作高效推进。

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政策服务的良性循环。

共享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以浙大为主导,政策成果以我院为主导,交叉领域协商分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从“试点探索”到“全域联动”

签约仪式上,双方明确首期推进计划:90日内激活“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统一台,120日内启动“乡村CEO学院”首期培训班,并联合申报五项以上省级重点课题。此次合作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浙大方案”。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建军指出,今天的签约,不仅是两家单位的握手,更是政产学研力量的汇聚。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唯有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趟出一条新路。未来,浙大新农院将持续深化与更多智库的战略联动,让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的深度对接,也必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出席本次签约仪式的还有: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站长、中心副主任师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副院长张士良,副院长兼中心副主任李肖梁,副院长兼中心副主任李铁林,教学科研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张丽萍。

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

副院长梁辉,监事方佳,办公室主任沈梦芸,办公室政策部主任王蓉悦,办公室媒体部主任方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